港机“大夫杨建新

发布日期:2005-12-26

钻研技术的热情,源自内心朴素的愿望。洒下奋斗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幸福。做一根“顶梁柱”,放到哪儿都叫人放心。从被动的维修到积极主动的研制开发,一种理念便被诠释得形象丰满。   1982年,杨建新从一名农村手扶拖拉机手转行干上了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电工。他看到港区那一台台陌生的机械,为自己成为一名港机“医生”、“保姆”而自豪和骄傲。他抱定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和奉献”的信念,认为只要洒下奋斗的汗水,终会取得成功的果实。那时的他一方面虚心地向老师傅学习,处处向他们请教,一方面找来一些维修技术方面的书籍、资料,挤出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港区举办的维修技术培训班,钻研业务技术,并很快成为一名熟练的港机维修电工,成为师傅和同事们常常挂在嘴上夸的好青年。从此,他学技术的劲头就更大了,不久,他当上了一名电工班班长,在公司举办的技术工人大比武中,他连续三届获得电工组比赛第一名的成绩。一些重大电气技术难题的自修任务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1995年,他又从一名高级工成长为一名技师。每当一台机械出现的电气故障,经过他的“诊断治疗”又重新欢快地在装卸生产线上穿梭奔跑的时候,他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因为自己保障了公司装卸生产的正常进行,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1998年,杨建新被推上了维修队副队长的位置。职务变了,事变多了,但他没有因为工作增多而放弃劳动,钻研技术的热情没有变,与维修工人一起在车间、现场“摸爬滚打”的干劲没有减,他知道当个头头不简单,要管好一班人更不容易。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当好一名维修技术带头人,要干就要干好,使自己成为放在那儿都叫人放心的“顶梁柱”。杨建新深深地知道,技术是实打实的硬功夫,单靠自己的技术能力是远远不能适应港口机械生产维修需要的,必须较好地组织起一支维修技术娴熟而精干的队伍。于是,他在多次组织大型设备电气维修的时候,注重言传身教,把自己在修理技术方面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带领了一班人修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他所带的10名徒工和近百名技术实习生,如今都分别晋升为技师和高级工,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多年来,为了保证机械设备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杨建新经常主持公司大型设备的电气大修及疑难杂症排除,针对进口机械投入生产多年技术性能下降,故障频繁,缺乏进口配件的维修实际,他敢于对“洋”设备开刀,尝尝“洋梨子”的滋味。在解决维修关键技术难题时,千方百计地进行国产化改造,他分别对日产大型装卸机械微电脑控制系统、荷兰产大型装卸机械的数字控制系统和台湾产大型装卸机械的PLC控制系统的疑难杂症进行排除,利用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在线测试仪快速地准确判断故障点,实现了对电子集成板块达到元件级修复的目的。经过多年的维修工作实践和“临床”运用,他把长期积累的大量修理工作经验,先后编写成《港口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指南》和《进口设备电气件国产件对换手册》两本书,为广大维修电工在复杂的修理过程中快速准确的攻克疑难杂症,驯服洋设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000年,他从一名技师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   2001年,公司领导把供电所所长的重任交给了他。不久,他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变动,职务的变化,他始终没有忘记“严格要求,从我做起”,他时时处处做到模范带头,对技术上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直流电、交流电,在无线电及集成晶体管技术和现代PLC等方面也力求较全面地发展。供电所承担着从配电到公司装卸生产设备电气保养、修理、改造、设计、制作等大量的工作。作为所长,他认为“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此,他始终坚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做到成果创新。为适应港口生产现代化的需要,他研制开发了集成自补偿电子电压调节器和自控式分组式铅蓄电池充电机,彻底解决了港口内燃机械因频繁起动带来的先天不足。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在中国电子报上发表。公司充电间无三班转人员,一般来说,铅蓄电池充电特性是必须24小时不间断连续充电,才能保证蓄电池的充电质量。为了提高蓄电池充电质量,他根据这一特殊的情况,积极探索在无人值班的情况下,仍可安全地把蓄电池充电的办法,研制出一种大功率节能型自控式分组式蓄电池充足电便自动退出的充电机,该充电机利用集成晶体管原理,根据蓄电池电压变化程度,可同时自动充电5只大容量蓄电池,常规充电5只大容量蓄电池,并能自动调节蓄电池充电电流,直至自动终止充电,保证了24小时不间断安全、可靠地把蓄电池充足电、充好电,同时避免了因蓄电池过充电而引起的损坏,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有害气体放出对环境的污染。这项装置投入使用以来,为公司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此项发明成果在汽车电器杂志上发表。   工作上身先士卒,困难前挺身而出,破解港口机械技术上的难题,思想过硬还需技术过硬。热忱留给工作,留给众人,辛苦留给自己。   更多更好地奉献,是耕耘的意义。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师,杨建新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把刻苦钻研技术,及时攻克港口机械技术上的难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坚持做到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为确保公司正常生产而努力,注意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困难面前挺身而出,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也不管是深更半夜的酣睡中,还是饥肠辘辘的午餐时,只要是公司机械设备维修的需要,他都及时地赶赴现场修理。在公司各类机械的电气设备故障中,不管有多大的难题,杨建新都能迎难而上,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生产。最近,日产小松装载机出现故障,在码头上一趴不起,生产又急需使用,现场修理人员面对“疑难病症”未能及时“确诊”,一时无法解决修理问题。他获悉后,立刻奔赴现场,经诊断,是一台感应器出现了故障,当时,公司已没有此类进口配件。怎么办?他怎么也按捺不住焦虑的心情,想方设法用国产件进行改制替代,“卧病”的装载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恢复了生机,投入使用,解决了生产的燃眉之急。   杨建新过硬的技术早已声名扬市内外。无论是在港内还是港外,只要有用得上他的地方,他从来不附加任何条件,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奉献不仅在本单位,还延伸到本市及外地的其它企业。上海港九区一台意大利产吊运机出现电气故障,他与“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液压专家”崔家龙前去修理;南通广德油厂一台进口装卸机械出现电气故障,崔家龙又推荐杨建新前去修理;原通州水山船厂两台前苏联船坞吊机电气故障,市口岸协会推荐杨建新前去修理……   公司开展的“学雷锋、学莫问隋便民服务”活动中,人们每次都能看到杨建新的身影。公司职工及邻居家里的家用电器坏了,也时常有人请他帮忙修理,他从不拒绝,热忱地为大家尽上一份义务,大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到收音机、台灯等,经他修理的已不计其数,这都是他牺牲了大量家务时间去帮忙修理的。也难怪他爱人经常对他说:“你总是那么忙,家里的事好像不关你的事”。他就是这样为大家,舍小家,不计个人得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进港23年来,杨建新为干好本职工作,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不断地“充电”“加油”。他先后自学了《电工学》、《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师读本》、《中外无线电集成电路》、《PLC修理技术》等,他还通过自学考试,2004年获得了大学学历。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焕发出了港口机械设备的青春,先后对公司大型进口设备日产175B装载机、丰田牵引车、日产TCM叉车、意大利产60吨集装箱吊运车、荷兰产40吨集装箱铲车、日产85Z单斗车、日产95Z装载机等机械的硅整流发电机、起动机、电磁变换器、力矩限制器、数控仪表盘、感应器、继电接触器、刮水器等都改制成国产化。为公司节约资金近680万元。   把人生定位在使港口机械焕发活力的技术维修上,心很实在,天地也很大。在港口事业这个大舞台上,即使是一个配角也应努力演绎出精彩。在平凡中坚持,在坚持中前行。尽力,尽心的人,无愧于成为事业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我的工作是有限的,但对技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杨建新就是这样精益求精。一次次修理实践,增长了他的技术才干。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靠他用辛勤工作的汗水和心血浇灌。杨建新不但具有了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了指导港口装卸机械直流电、交流电、数字电子电路、PLC技术等设备维修、排除、大修、设计改造的能力,更有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刻苦攻关的精神。工作中,他一头扎在自行设计、维修和改制港口进口机械电器设备上,95年至2004年取得了各类电气技术创新成果25项。并根据自己利用新技术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撰写了《日产175BN装载机起动马达国产化改制》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港口装卸杂志、交通部内河港口杂志、国外内燃机械杂志、电子报,并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型教育工具书《中国教育大精典》系列丛书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领导者管理丛书《管理艺术文集》,多项技术成果得到兄弟港口同行的采纳应用。他参加了交通部职业技能港口设备的电器维修应知应会大纲的修改和编写工作,作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的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港口电器设备应知应会职工培训工作。  杨建新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上作出的,“能使一台台‘病倒’的港机起死回生,是我从事技术维修的人生定位。”他总是这样说。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他是那么的孜孜以求,任劳任怨,“我们所从事的电气维修工作条件虽然很艰苦,摆在我面前的难题还会有很多很多,但我甘愿当一名港机‘医生’、‘保姆’。”成绩与荣誉面前,杨建新没有因此而陶醉。他说:“我从一名农村手扶拖拉机手转行干上了港口机械设备维修电工,又从一名普通的维修电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基层部门的技术管理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职责,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我不敢说我的工作做得很好,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些年我是尽全力去做了。要是说我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点点成绩的话,都缘于党的培养、同事们的帮助和自己不断学习的结果。而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南通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这么高的荣誉,这使我感到既激动又惭愧。”   工作23年来,杨建新感觉最深的就是压力,有技术上的,有工作上的,也有学习上的。他说:“港口企业的发展对技术工人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作为一名高级技师,置身于日新月异的港口发展变化中,既要靠体力,也要靠毅力,关键还是靠知识。虽然自己能胜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但压力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因为创建知识型企业是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拿我来说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知识型员工,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在所热爱的港口建设发展事业中,自觉实践“三个代表”,争当三个模范,显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继续奉献着智慧和汗水,攀登着新的高峰。